2025年7月16日,首届中物联物流用车需求与趋势分析大会在杭州举行,本届会议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承办,浙江省物流协会、宁波市物流协会协办。会议主题为“洞察需求?引领趋势?共创物流用车新未来”,共有来自政府部门,行业协会,科研院所,物流运输企业,网络货运平台,主机厂,零部件及轮胎、油品;保险、金融、以及卡车维修保养等近200家单位4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
副会长兼秘书长 马增荣
马增荣在致辞中指出,我国超70%货运量依赖公路运输,物流用车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及降本至关重要。当前经济发展带动物流用车需求向多样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升级,其发展受政策赋能、市场需求多元化、技术革新三大因素推动。同时他坦言行业面临四重挑战:物流企业用车技术路线选择存在理想与现实矛盾;产业及运输结构调整给公路运输带来巨变;物流用车场景应用及装备衔接标准化待完善;部分地区超限超载导致运价混乱。对此,他提出四项应对举措:协会发挥桥梁作用,为企业传递政策诉求;推动物流、制造等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;促进行业车辆尺寸、载重等标准统一;整合后市场资源,升级养车服务。最后,他呼吁各方借本次大会交流共识、形成合力,推动物流用车创新发展,为物流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
浙江省物流协会会长 张波
张波在致辞中提到,在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方面,浙江已通过政策引导提速车辆更新、优化结构提升多式联运效率、技术赋能升级智慧装备、协同网络创新末端配送等举措,取得显著成效。不过她也指出,当前物流用车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大宗运输车辆能效存在瓶颈;多元化技术路线适配存在困难;全域网络车辆保障存在短板。针对这些问题,张波表示,浙江省物流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通过当好政策落地“浙里通”、场景创新“浙里链”、产业协同“浙里合”,构建开放协同的物流用车产业生态。为此,她呼吁各方应聚焦车辆技术革新,一同探寻破解绿色物流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;强化产业链协同,合力挖掘并释放物流全链条的效能与价值;交流行业实践经验,共同探索车辆装备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。
宁波市物流协会会长 贾俊
贾俊在发言中指出,2024年宁波市全社会货运量9.5亿吨,物流市场主体达1.81万家,进出口额708.9亿元,海外仓面积占全国1/6,外贸进出口总额1.42万亿元,带动大量物流需求,5.66万辆营运货车及6731家道路货运企业提供坚实运力支撑。同时他提到,宁波市物流行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需重点聚焦:一是推进物流装备智能化与新能源化,推广电动汽车、氢燃料电池车等,实现绿色低碳与降本提效;二是转变发展模式,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,注重品牌、精益管理及供应链管理,AI +大数据助力模式重构;三是强化技术创新,自动驾驶汽车、无人机带动物流配送的变革已然到来,推动自动行驶汽车、无人机等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,实现安全与环保的双重目标。
一系列精彩演讲为参会者带来了满满的行业干货与前沿洞察。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所副所长甘家华的《交通物流发展趋势与政策前瞻》,深入拆解了行业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路径;镇海石化物流公司董事长刘智勐以《危化品物流车辆的创新发展之路》为题,分享了危化品物流车辆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落地经验;百世物流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副总裁袁刑君的《百世车队管理数字化实践与探索》,直观呈现了数字化技术在车队管理中的应用成效;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党总支书记、总经理周祥顺则通过《医药专业物流配送经验分享》,详解了医药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运作模式。
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
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所副所长 甘家华
镇海石化物流公司董事长 刘智勐
百世物流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
副总裁 袁刑君
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物流事业部总经理 周祥顺
高端对话
物流用车的未来:需求升级与技术变革
此次首届中物联物流用车需求与趋势分析大会在杭州圆满落幕。作为协办方之一,浙江省物流协会充分发挥本土优势,为会议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—— 不仅协助搭建了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多方对话的高效平台,更依托自身对浙江物流市场的深耕积累,推动参会各方精准对接需求、共享实践经验,让浙江在物流用车绿色化、智能化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全国行业智慧形成了有效互动。
大会期间,从政策解读到实践分享,从趋势研判到路径探讨,一系列深度交流为物流用车行业凝聚了发展共识:绿色化与智能化是必然方向,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是核心动能,场景适配与标准统一是关键支撑。这些共识的形成,为后续行业突破痛点、提质增效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未来,随着各方对会议成果的落地推进,物流用车领域的技术应用将更精准、产业协作将更紧密、政策红利将更普惠。而浙江省物流协会也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,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既推动全国先进经验在浙江落地转化,也助力浙江实践为全国行业发展提供参考,共同为物流用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